看见文物|火不思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时间:2022-11-09 16:14:12 | 浏览:737

历史悠久的火不思,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初,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人民创制的一种弹弦乐器。火不思一词为突厥语“qobuz”的音译,约于唐代从中亚传入中国,又名“浑不似”“和必斯”“虎拨思”“琥珀词”“吴拨思”“胡不思”和“胡拨四”等(均为蒙语音

历史悠久的火不思,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初,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人民创制的一种弹弦乐器。

火不思一词为突厥语“qobuz”的音译,约于唐代从中亚传入中国,又名“浑不似”“和必斯”“虎拨思”“琥珀词”“吴拨思”“胡不思”和“胡拨四”等(均为蒙语音译,即琴的意思)。民间称其为胡不儿或浑不似。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和甘肃省北部等地。四弦、长柄、无品、音箱梨形,明代时民间相当盛行。

火不思之名及其形制,始见于元代史籍。《元史·礼乐志》(卷七十一)载:“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以皮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事物异名录·琵琶》载:“元志,天乐一部有火不思,制如琵琶,今山、陕、中州弹琥珀词,盖‘火不思’之转语也。”

路雪 摄

这种乐器在蒙古族建都北京的元代,已被列入国乐,是经常在宫廷盛大宴会或王室内宴上演奏的乐器。唐宋时期,火不思已流行于我国西北广大地区。后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新中国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流传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北部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

上图中这件明代的火不思全长83.5厘米,通体用红木制成,共鸣箱呈半葫芦形,下半部蒙以蟒皮,琴首平顶无饰,弦槽后开,左侧横置四轸,颈细而长,表面平滑无品,竹制琴马,张4条丝弦,琴背通体雕刻精美花纹,堪称传世精品。

记者:路雪

责编:勾晓庆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妈妈知道币圈埃隆马斯克粉丝网罗姓宝宝起名网雁门关旅游攻略谜语大全网王姓名字大全集陕西旅游网长沙新闻资讯网云服务器技术网兼职悬赏猫比尔盖茨故事网基围虾养殖开关插座品牌网泰坦尼克号邮轮夜跑跑步网白羊座星座网
中国音乐乐器网-中国传统乐器大全、十大民族乐器、古典乐器、汉代吹奏乐器、 葫芦丝、二胡、古琴、古筝、琵琶、柳琴、秦琴、月琴、扬琴、传统乐器演奏流行音乐、传统吹奏乐器、吹奏电子管乐器、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中国民间乐器大全、世界十大乐器排行榜。
音乐乐器网 qiaokeren.com ©2022-2028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