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9 17:24:16 | 浏览:144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贾湖骨笛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现场 杜建坡摄/人民视觉
商代妇好墓鸮纹特磬 邹雅婷摄
西周四虎镈 邹雅婷摄
唐代李贞墓三彩骑马乐俑 范 立摄
提起中国古代音乐,你会想起什么?
是金声玉振的庄严,是高山流水的超逸,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是“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幽婉……
在19世纪留声机发明之前,世界上没有保存音乐的手段。但乐器作为实践音乐活动的物质媒介,是可以保存、流传的,乐器史就是一部物化的音乐史。
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日举办“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展示馆藏精品及向多家文博单位商借的文物共计200余件(套),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唐代九霄环佩琴、清代十二律管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乐器珍品,系统反映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突出展现中国传统音乐辅德化、养性情、娱民众的文化价值。
见证中国音乐史的悠久
走进展厅,悠扬的乐曲声袅袅回荡。策展人诸葛英良介绍,这是专为展览创作的主题音乐《天地同和》。入口处的地板上有一只凤凰投影,象征古代奏乐时“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之盛景。高台、斗拱、屏风等中国古建的空间布景和室内设计元素,营造出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
“这是一场策划很久的主题展,经过多次专家研讨,得到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东沂南北寨画像石墓博物馆等单位支持。”诸葛英良对记者说,“天地同和”展不同于一般的古代文物展,在展览内容、展陈形式上做了一些新尝试,希望让观众静下心来体会中国音乐文化之美。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鹤鸣九皋,声闻于天”“钟鼓喤喤,大音至乐”“丝竹相合,妙音飞花”“云间锣鼓,日月同辉”。通过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反映中国古代音乐发展演变的历程。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是展览的学术顾问之一。“展品的珍稀度、可看度都很高,有不少难得一见的文化瑰宝。”田青说,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大众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中国音乐史,从音乐的角度感受中华文化的悠久、绚丽、伟大。
展厅里第一件展品是1986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这支骨笛由鹤类尺骨制成,有七孔,表面光滑,制作精细,孔间和孔上方均有钻孔前刻划取准的记号,证明当时制作骨笛经过相当准确的计算。专家对同批出土的骨笛进行测试发现,骨笛音质较好,音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也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调音阶,可以演奏较为复杂的旋律。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乐器之一,属于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800年的裴李岗文化。“我们说中国的音乐史有8000年到9000年,就是因为贾湖骨笛这一批文物。”田青对记者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项阳介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贾湖骨笛已陆续出土几十支,大多保存完整,音阶很全。它们的发现不仅把中国音乐史往前推了几千年,对于世界音乐史也意义非凡,刷新了人们对音阶最早形成时间的认识。
述说礼乐文明的辉煌
上古时代,音乐不单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还具有在祭祀中营造仪式氛围的功能。项阳告诉记者,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等早期宫城性遗址出土的乐器,作为祭祀时的演奏用具,反映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滥觞。
展厅里有一件石峁遗址出土的口簧,由牛肋骨磨制而成,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前后。据介绍,石峁皇城台共发现20余件骨质口簧,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关于此类乐器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与口簧一起出土的还有骨笛、骨管哨、陶球哨等,这么多乐器的出现,彰显了皇城台作为石峁遗址宫城区的地位和性质。
《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自青铜时代起,以礼乐重器应和宗法制度、区分身份等级的礼乐文明逐渐形成。“《周礼》中概括了古代‘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礼的很多仪式需要搭配相应的音乐,通常是歌、舞、乐一体。”项阳说。
先秦至汉代,随着礼乐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乐器更加复杂化,出现了编钟、编磬等大型乐器。从商代兽面纹大铙、西周四虎镈、夔龙纹编钟,到春秋虢太子墓铜钲、战国淹城句鑃、汉代虎钮淳于,可以看出青铜乐器的发展脉络。
展厅里的多媒体互动设备展示了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形制和结构。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先秦礼乐文明的最高成就。从屏幕上可以看出,这套编钟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甬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2组大型长枚甬钟,12件,另有大镈钟1件。每一件钟都能发出两种不同的乐音,整套钟可以演奏很多乐曲。点击屏幕上的“奏乐”按钮,还能听到曾侯乙编钟演奏的《春江花月夜》《东方红》等乐曲。
在金石乐悬成为礼乐重器的同时,以琴、瑟为代表的弹弦乐器产生,弹琴奏乐成为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中展出了来自湖南省博物馆的西汉马王堆1号墓瑟。出土时瑟的25根丝弦完整保留在原来的位置上,25个拱桥式木柱也保持在原位。它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唯一上古瑟调弦实例,为古代乐器研究提供了宝贵物证。
展现文化交流的多彩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国家的交流日益扩大,外来乐器广泛应用于各式演奏场合,诗歌、壁画等艺术作品记录了“胡琴琵琶与羌笛”的繁盛景象。
展厅里展示了唐代的铜钹,这种西域传来的乐器,自隋唐以来在宫廷燕乐中广泛使用。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大忽雷,是唐代音乐家韩滉参考西域曲项琵琶的形式创制而成的两弦乐器,因其发音忽忽若雷而得名。它曾藏于深宫之中,后流入民间,20世纪50年代又入藏故宫。
展览中还有不少乐俑,生动再现了古代演奏乐器的情景。西安插秧村唐墓出土的一组乐俑,为6名男子组成的乐队。乐俑均着圆领袍、裹幞头、系腰带,面颊丰满,盘坐或跪坐演奏,所执乐器有竖箜篌、拍板、横笛、排箫、琵琶和笙。李贞墓出土的三彩骑马乐俑,造型生动逼真,釉色鲜艳,人物手持乐器包括排箫、铜钹、鼓槌等。专家介绍,考古发现的隋唐乐舞俑数量很多,风格自成一体。其乐器的组合、形制、种类和数量,乐人的服饰、发式、造型、神情和演奏姿态,均体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唐代九霄环佩琴是此次展览中的明星展品。此琴为典型的伏羲式,琴面浑厚呈半椭圆形,原漆为黑色,露朱漆地。琴为桐木所斫,做工圆润不露棱角。通过琴腹上的铭文与文献资料可知,此琴原为宋人冯轸藏品,后经南宋鉴藏家周必大鉴定为唐代制琴世家雷氏族人斫制。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髹漆工艺,国博馆藏的这件九霄环佩琴皆堪称唐琴的典范之作,为唐琴的断代与鉴定提供了标准器,也为探究唐代斫琴工艺提供了标本。
宋元之际,戏曲艺术正式确立并不断发展,乐器的运用和改良达到新的高峰,以马尾胡琴为代表的弓弦乐器进入主流音乐体系。明清两代戏曲、歌舞、说唱等包含音乐元素的艺术样式日益繁荣,孕育了生动多彩的民间艺术成就。展厅里的双清、拍板、三弦等,均为常见的戏曲伴奏乐器。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展示了不少20世纪以来的改良乐器和新乐器。“这些展品是为了告诉我们,中国音乐一直在传承、创新中发展,古代的一些乐器发声原理直到今天依然沿用。古人的智慧与创造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诸葛英良说。
提起最贵的乐器,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名贵小提琴或者钢琴。可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贵的乐器是属于中国的古老乐器——名为九霄环佩的唐代古琴。九霄环佩的市值估价约为四亿人民币,这个价值,堪称文物界与古琴界的双绝。九霄环佩伏羲琴一共存世四张,均
对于乐器的界定,音乐界和乐器界有着不同的看法。音乐界定义的乐器仅仅指用于音乐的发声器具,是狭义的乐器;而乐器界除了狭义的乐器之外,还将许多非音乐领域中的发声器都归为乐器。上音乐课时,老师弹奏的钢琴是一种乐器;走在大街上,偶尔会看到路边卖艺的
小编喜欢音乐,略懂电吉他,BASS,爵士鼓之前知道一台国产的钢琴至少也上万,当然最好的还是Steinway&sons它家的不过世界上最贵的乐器确实让人觉得遥不可及呀!首先说下鉴别乐器收藏价值的6条标准:1、乐器是由谁制作的。乐器的制作者越有
长号,也称次中音长号,俗称拉管,是bB调乐器。长号在管弦乐队中担任重要角色。长号的音域超过二十度,但常用音域只有十三度。一、各音区音色特点低音区:声音粗犷,发音略带沙沙声。最低两个音很少使用。中音区:明亮,弱奏时相当圆润,强奏时音响宏大、雄
今天,菌菌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最长的铜管乐器――长号。长号又称“拉管”,是构造上唯一未经过技术完善,很少改进的铜管乐器。它通过滑管来改变号身的长度和基音的音高。在现代乐队中使用的是次中音长号和低音长号两种,他们是铜管乐器中的次中音和低音乐器
(央视财经《是真的吗》)有网友说用吸管就能自制乐器,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主持人陈蓓蓓决定用实验进行现场验证。按照网友的方法,吸管要选用质地较硬的,粗一点的。两头是平的,如果有一头是尖的,要将尖的一头剪平。接下来,要用
古韵悠悠,中国古典乐器历史可谓相当悠久了。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乐器了,后来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乐器,其中最著名的十大乐器有:古琴、瑟、鼓、笙、埙、笛、箫、编钟、二胡、琵琶。其实这些乐器就算你没有见过,在我们从小背的古诗词中,也处处都是它们的身
相信大家每次看古装 剧时,或多或少都会被一些宴 会场景上悠扬的乐声吸引,尽管古 典乐器仍在流行,但在许多人心中,它 们始终保有一股独特的魅力和神秘感。 中国古代民族乐器一般分为琵琶、二 胡、编钟、箫、笛、瑟、琴、埙、笙 和鼓这十大类。琵琶被
在古代,声音是一种绝美的享受,而制造声音,成为了古人探索发现的乐趣,继而发明了各种乐器。古代乐器主要有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等。汉唐以后,源于外国的乐器如笛子、筚篥、琵琶、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采纳,并被中国人改良发展,逐渐替代
传承丝竹国风,礼赞盛世华韵,“丝竹韵 弦外音”2021民乐季系列活动昨天起在上海长宁民俗文化中心拉开帷幕,除了精彩的民俗文化表演和互动体验之外,一个 “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展吸引周边的市民观众纷纷前来打卡,现场展出的各种民族